米兰世博会感想

Blog

总体感受:

展览形式单一,严重依赖投影视频,前瞻性不够。食材呈现大相径庭 审美疲劳。

 世博园区脑残点:

-脑残到只用一个入场口!没有通过大门分流人群,单一的主干道成为交通压力,同时让好多人在院子里只能长途跋涉。

-脑残到把厕所设计到二楼!生怕观众体力太旺盛!男女厕所是典型的意式无盖马桶,隔屁股又不卫生,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里不应该保持意大利的陋习.

-脑残到设计园外摆渡车,而且只按顺时针绕园区。多数人都忽略靠走的,增加了园区内的不定向的人流压力。

-脑残到用一个圆和两个波纹代表气泡水!取水点还算够多,但是不写任何语言的标示,陷害了多少不爱和喜爱喝气泡水的人。

-脑残到把斥资巨大的热门场馆聚集在一起,人流得不到整个园区内的涌动,中区的扎堆和西边的冷清鲜明对比,不能很好的配置有限的园区。

各国展馆

1 中国馆-新闻联播中的展销会

建筑外形很独特,有内敛的中国风,但是黑体字偏羸弱,门外的土的掉渣的中国结和福字,让人生腻,更别说室外的低解析度超级大荧幕,让人感觉像社区传销广告屏! 同时说教性很强,神农本草经的拼音直接上,渴望排队良久的人类驻足细读?展场气场不够,抓不住人的眼球,迅速捕捉观众的能力打了折扣。主题凸显不够,巨型的“麦穗”led灯群号称是绝杀,实际展场效果很一般,很生硬,与其说麦穗不如说灯棒,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看到的只是若干色块。设计感很弱,展示内容觉得更像是普通新闻联播报道中的国内展销会风格。

2 英国馆 不比拼投影仪的另类美学

抓住蜂的主题,透过建筑和第一人称视角阐述蜜蜂对食物链的贡献和价值;

4 法国馆 厨具嘉年华

法国自然是优秀食物的代表。馆内流动屏幕和厨具餐具搭建。各种美食画面都在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它只讲法语。

5 以色列 情景对话和到位的讲述

特征很明显,突出科技农业,结合气派的投影,精湛的叙事,让笔者体会到了园区的第一个小高潮。

6 万科馆 一个视频群组胜过中国馆的大费周章

红色菱纹构造出的有机形态。进馆后的字体选择让人知道不是怕脑瓜的官僚之作。徜徉入内,果然竹排中镶嵌着密麻的方形荧幕,主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餐饮,节奏和韵律都很吸睛。

7 埃及馆 增强现实企图神秘化

埃及馆用了一些增强现实的技术,一般。

8 美国馆 口号宣言国旗

美国采取流水空间,免去排队时间,内部空间以食物2.0为主题。频繁出现的美国大幅面国旗和巨幅奥巴马报告视频让人觉得冗余生厌。还是用大银幕,触摸屏等传统交互方式,信息内容多显空洞。

9 尼泊尔馆 一个庙完事

排队看他的庙宇,只有藏文经文,没有任何文字介绍。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世博会有针对尼泊尔的捐款箱。

楼下提供特色酸奶和小笼包子,味道一般。

10 比利时馆 生态现代化

设计很高冷,空间规划考究。巧克力特色彰显无遗,楼下的生态农业装置很值得一看。

11 韩国馆 酱缸里的韩国

以酱缸为主线,特色突出,展品很当代艺术范。空间虽然稀疏,但展品尺度规模不小。其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机器人和巨幅荧幕的3d秀,当然看过https://vimeo.com/album/1747756/video/75260457 的话就知道他们在拷贝,而且没有充分发挥3d的优势。

12 阿塞拜疆 小有情调

门口是一个互动弦乐器,但设计风格略土。楼上空间动线莫名。

13 瑞士馆 饶有兴致的古朴手工

门口的瑞士姑娘竟然用流利的中文告诉我们时间有限不能登塔,但可以观看其他三个展览板块。没想到展览千篇一律的投影和荧幕,采用动态雕塑,不禁让人联想起巴塞尔的Tinguely美术馆。

14 奥地利 呼吸美学和甜品

夜游奥地利馆,清新的甬道和树林,外加地道的奥地利甜品。但似乎和食品没有很大联系。

15 德国馆 关注食品生产

每人发一小册子,上面有识别点,投影便能投影在自己的手掌里面,我觉得意义并不大,而且tracking有延迟。自造微型农场,超市背后的故事,酿造的奇迹等等。有表演,应该不凡,可惜要赶去排队日本馆,果断放弃。

16 日本馆 唯一可进逼满分

建筑有一层外立面,采用榫卯结构,形式感在世博会里面不算吸引眼球的。但排队人数络绎,真的不可小觑。

排队入内,行动基本还是寸移。人们都比较疲倦。入内,日本工作人员统一着装,训练有素,并且很是殷勤。日本馆也是分组参观式。一批四十人。暗黑空间,光怪陆离的汉字书法。紧接着是长方形镜面通道,两侧排布灯光,此布局太司空见惯了,匆匆划过。随后是90度垂直环面交互厅,可以通过扫手机的特制二维码互动,虽然体验一般但是规模和完整度很高。而后有介绍日本餐饮的美食墙,应该是硅胶1比1模型,下面有抽屉呈现细化的信息,做工精美,低科技交互让不少人驻足观赏。最后一个展厅是杀手锏,以未来餐厅(futuristic restaurant)为主题的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分布着类似食堂的桌椅,每位置都设置了荧幕、捕捉深度的三维摄像机和用来交互的筷子。表演开始,先叙述不同节令的各样食物,再来奉上各种日本的美食形式,都可以通过筷子的来点选。每四个人还有一个公共的屏幕,呈现火锅和回转寿司等等。整个空间,多媒体设备,设计,大型投影的动画,做工精良,沉浸感很强。可以看得出日本馆投资巨大。